新闻中心

下一个竞技场 : 国产OLED发光材料进展如何?

据势银膜链了解,2023年或许是国内OLED发光材料企业破局的一年。


随着OLED面板在终端应用的不断深入,整个OLED产业链孕育巨大发展机遇。其中,让OLED面板自发光的根本——OLED有机发光材料作为OLED面板的核心组成部分,决定了OLED显示屏的性能表现。

OLED有机发光材料也是OLED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的领域之一。因技术的领先性和专利限制,我国OLED有机发光材料产业发展与国外先进相比仍有距离。不过,在巨大市场需求刺激下,国内材料厂商的发展热情高涨,专利技术也不断迎来突破。

据相关机构统计,2022年OLED发光材料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22.9亿美元(折合人民币约158.78亿元),2019-2022年复合增长率为22%。按照应用领域划分,以手机和电视领域市场空间最大,分别为11.6亿美元(折合人民币约80.43亿元)和10.3亿美元(折合人民币约71.42亿元)。

图片
数据来源:Omdia、势银(TrendBank)

OLED 发光材料按颜色分为红、绿、蓝三种,每种又包括发光掺杂材料(Dopant材料),主要功能是更高效的发光,技术壁垒相对更高;发光主体材料(Host材料),具有自身发光和将能量高效传递Dopant材料的作用;发光功能材料(Prime材料),本身不发光,主要起到高效传输载流子和增强Host材料、Dopant材料高效发光的作用。根据相关机构统计,OLED有机材料在手机面板成本中占比约23%,发光层就占到12%。

图片OLED面板的结构

现阶段而言,全球 OLED 发光材料的供应权基本掌握在海外厂商手中。红绿磷光材料被UDC垄断,蓝光材料的主要供应商为出光兴产、默克等,此外,陶氏化 学、日本东丽、德山金属、LG 化学、三星 SDI、保土谷化学等国外优秀 企业均在发光材料不同类别中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。

但随着国内面板产线快速发展带动上游材料产业,OLED有机发光材料领域出现了一批国内优质厂商,突破海外专利技术壁垒,实现了中间体和终端材料的量产并成功打进相应供应链,如万润股份、濮阳惠成、瑞联新材等,其中莱特光电、奥来德、阿格蕾雅、鼎材科技等能自主生产终端材料,直接向下游面板商供货,实现材料国产化。



国内发光材料企业进展如何?

莱特光电

光电成立于2010年,主要从事OLED有机材料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。目前量产的OLED 终端材料主要为发光层材料中的Red Prime材料和空穴传输层材料,其中Red Prime 材料率先打破国外专利垄断。为国内主要的 OLED面板厂商京东方、华星光电、和辉光电等客户进行 OLED终端材料的批量供货。

图片

据莱特光电披露,目前OLED终端材料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,OLED终端材料收入占比有所提升。2018-2022上半年公司OLED终端材料业务收入占比从55.7%提升至 65.1%。22年2月IPO募资7亿元规划15吨/年OLED终端材料产能,建设期3年,目前OLED终端材料产能3吨/年,另有1吨的产能储备,预计22Q3-23年有望迎来第一波产能爬坡期。

莱特光电已经量产的材料包括 Red Prime 材料和 HTL 材料,在进行测试的材料包括 Red Host 材料、Green Host 材料、Green Prime 材料和 Blue Prime 材料等,其中Green Host 材料已于2022年实现小批量订单交付,同时新增客户天马订单量产交付,通过信利产品验证。 

奥来德

吉林奥来德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5 年,是国内领先的OLED有机发光材料和蒸发源设备制造企业,涵盖了发光功能材料、空穴功能及电子功能等在内的多种类产品。主要客户包括维信诺、和辉光电、华星光电、京东方、天马集团、信利集团等。

图片

在OLED发光材料产能的放量方面,在2019年8月,奥来德在上海金山工业区开始年产10吨AMOLED用高性能发光材料及AMOLED 发光材料研发项目的建设,项目建设期预计为24个月,目前已进入试生产阶段,计划2023年达产。从当前拥有产能2.355吨到2023年满产产能12.355吨,产能将扩充6倍。

据2022年半年度报告披露,奥来德R’材料已为华星、天马、和辉光电供货;G’材料已为维信诺、和辉光电供货;B’材料正在华星、天马、维信诺、京东方等厂家进行推广测试,PDL材料正在推进厂家测试。在蒸发源设备领域,产品属于线性蒸发源,用于6 代AMOLED 面板生产线,适配Tokki 蒸镀机 


海谱润斯

长春海谱润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(OLED材料)的技术研发、生产、销售及技术推广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OLED终端蒸镀材料,包括空穴传输材料、电子传输材料等合作对象包括国内“龙头”电子面板厂商京东方、天马以及和辉光电、华星光电等国内知名电子面板企业,并与这些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。

图片

海谱润斯是国内第一批为量产柔性六代线供货,且供货时间最长的国产材料供应商,目前海谱润斯的产品已应用于华为、OPPO、小米等手机及穿戴设备。2022年销售收入达到2.9亿元,同比增长40%。

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‘小巨人’企业,海谱润斯表示公司核心产品均来自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。“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总额的10%左右,而且在不断增长中。”海谱润斯董事会秘书赵倩说,研发配套方面,海谱润斯配备了先进的蒸镀实验系统,质检中心也配有国内一流的OLED材料品质检测仪器,用以对OLED材料做全方位品质、性能检测。前,海谱润斯已经获得了110项发明专利的授权,在审专利88项


阿格蕾雅

广东阿格蕾雅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11月,致力于有机发光材料OLED的研发及生产应用。

公司目前成功研发了OLED材料百余种,可量产材料40种以上,产品销售到京东方、天马、信利、和辉、国显等大型OLED面板厂以及德国默克、韩国三星和LG化学等国外企业。生产的材料在华为、小米、Oppo等著名品牌的智能手手机、智能穿戴,智能家电产品上获得使用。

图片


万润股份/三月科技

万润控股子公司江苏三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OLED显示器件用多种电子化学品成品材料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,自2013年成立以来OLED成品材料就作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,2022年上半年三月科技OLED成品材料通过下游客户验证并实现供应口

图片

目前在空穴创导材料方向,三月科技EB材料已经实现量产方向,第一代、第二代EB已形成销售,拥有不同悟性特征的系列EB材料,可以提供客户进行选择。CPL材料也实现量产,也已经实现了系列,不同物性材料的积累,一代已经在客户显示屏上使用,同时正在研究新成果进行换代。

三月科技内部人员表示:TADF材料是三月科技布局的具有创新性的方向。特别是目前硼氮类暂半峰宽放射的材料,效率非常高,可能是实现BT2020显示要求的下一代技术,对这一类前瞻技术的开发是希望打破美国UDC公司的红、绿一类金属化合物知识产权垄。目前三月科技已经获得系列硼氮化合物材料、基于硼氮化合物的TADF敏化等多篇基础专利。

万润股份表示未来将不断研发新产品,继续优化OLED产品工艺与产能结构,开发更多性能优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OLED材料,强化OLED产品竞争力。


瑞联新材

西安瑞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研发、生产和销售专用有机新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,业务内容涵盖OLED材料。根据其公开财报披露2021年,瑞联新材氘代蓝光材料的供应稳步上升,年销量同比增长210%


图片

相关机构分析称,瑞联新材作为OLED升华前材料领域为数不多的氘代技术掌握者,将受益于大尺寸OLED显示的持续渗透和氘蓝有机材料的广泛应用。此外,瑞联新材已掌握了可以提升绿光材料性能的绿光氘代材料生产技术,预计2023年公司OLED业务仍将保持可观的增速。

瑞联新材表示,目前主要的产品是氘代蓝光材料和氘代绿光材料,目前整体销售情况都不错,两个材料主要用于OLED电视等大尺寸屏幕上,随着OLED技术的不断发展,未来可能会在车载显示中使用,同时正在积极研发新型高效OLED磷光材料及柔性显示OLED蓝色荧光材料


北京鼎材

鼎材科技是一家从事新型电子材料研发、生产、销售的高科技企业,从事平板显示及光电领域新材料产品技术开发和产品技术服务,在OLED材料及光刻胶材料两大主营业务上有着重要的行业地位。

图片

鼎材科技起源于2001年在清华化学实验室成立的OLED材料研究组,2013年9月,北京鼎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。合肥鼎材科技作为鼎材科技的大规模生产基地,于2022年9月9日举办了开工仪式,可实现年产15吨OLED高纯有机材料和4500吨光刻胶材料。

如今,鼎材科技已经搭建了显示材料创新平台,拥有近1200平方米的材料研究实验室,3200平方米高端显示材料评测洁净实验室,在新一代OLED材料技术领域,鼎材科技联合清华大学开发热活化敏化荧光(TASF)技术,构建了外量子效率达到25%的深蓝光发光材料体系,发光效率优异


夏禾科技

北京夏禾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5月,专注于高性能OLED有机发光终端材料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。其研发的绿光材料已应用在联想最新平板电脑上,是国内第一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、量产应用的OLED发光材料,打破了国外垄断;另外红光掺杂材料、绿光掺杂材料方面的研发和量产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。


图片


截至2021年12月31日,夏禾科技共递交专利申请371件,涵盖发光材料、p-dopant、主体材料、传输材料和OLED器件等技术领域,其中海外申请145件,针对核心技术进行了全球性的专利布局。


2021年11月,夏禾科技宣布完成D轮3亿元融资,主要用于下一代OLED高性能有机发光材料的自主研发和江苏量产工厂的建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