夹缝难生存,力特8.64亿元售出南科偏光片厂
来源:势银膜链
8月12日,台湾偏光板厂力特光电董事会通过出售南科厂房,售予台湾集成电路制造公司 (台积电),交易总金额新台币36.5亿元台币((折合约8.64亿人民币),初步估计,扣除原始帐列成本,出售利益约6.5亿元台币(折合约1.54亿人民币)。力特说明,建物面积17万8707.68平方公尺,折合约5万4059.07坪,出售目的在活化资产、偿还银行贷款,对18家银行联贷债务将从62亿元台币(折合约14.68亿人民币)降至26亿元台币(折合约6.16亿人民币)。另外,厂房转让后,力特每月减少折旧费用约1500万元台币(折合约355.2万元人民币),减少利息支出及其他费用约1100万元(折合约260.48万元人民币),但租金收入减少900万元台币(折合约213.12万元人民币)。
受大陆面板厂扩产影响,台湾面板厂压力增加,长期来看台湾偏光片价格仍将呈现缓步下跌的格局,而大陆的偏光片市场则呈现了不同的局面。在产线建设和庞大下游市场的双重作用下,全球平板显示产业重心已转向中国大陆,预计2020年国内面板产能将达到1.84亿平方米。其中,未来几年中国大陆将有多达6条以上10.5/11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量产,预计2020年起每年将释放超过7,000万平方米65寸及更大尺寸面板产能,成为市场需求中增长最快的部分。由于大陆面板产业的快速发展,以及上游材料与设备的国产化鼓励政策,大陆偏光片厂商积极加大研发投入及产能规模扩张。研究与顾问公司TrendBank数据显示,偏光片整体市场规模极其庞大,2019年整体出货量接近4.8亿平米,产值接近600亿元。从偏光片几大主流供应商未来方向来看,除了大陆地区依然进行扩产外,其他地区少有新产能开出:日东电工集团市场策略开始向医药、健康领域倾斜,偏光片部门重心转向技术输出和材料供应,并于2018年1月转让苏州工厂。住友化学2019年底重构LCD用偏光片产线,停止现有部分产线运营,减小通用产品比例。杉杉股份拟收购韩国LG化学旗下在中国大陆、中国台湾和韩国的LCD偏光片业务及相关资产,基准购买价为7.7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54.4亿元)。研究与顾问公司TrendBank预计,到2022年,如果杉杉成功收购LG化学偏光片并良好整合,我国的LCD偏光片国产化自给率将爆发式增长到80%,能极大地弥补国产偏光片的短板,具有重大战略意义。
目前,大陆主要的偏光片生产厂商为三利谱和盛波光电。三利谱主要产品包括TFT系列和黑白系列偏光片两类,是我国国内少数具备TFT-LCD用偏光片生产能力的企业之一,且已成为了包括京东方、天马、龙腾光电等国内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模组生产企业的合格供应商。三利谱目前生产线最宽宽幅为1490mm,不能满足公司在43寸以上液晶面板用偏光片提高竞争力的需要。因此,公司于今年2月计划募资不超过11亿元,投入超宽幅TFT-LCD用偏光片生产线项目。募投项目达产后,公司将新增3000万平方米TFT偏光片产能,不仅能新增65寸-105寸液晶面板配套偏光片的经济生产能力,还能在43寸-65寸液晶面板配套偏光片产品获得比现有生产线更高的裁切利用率,增强公司在大尺寸偏光片方面的竞争优势。除此之外,合肥2500mm生产线也在建设之中,预计2021年底完成,2022年中量产,该生产线一旦完工,公司将正式进军高利润的大尺寸偏光片领域,带来巨额利润。盛波光电目前共有6条量产生产线,1条在建生产线,分设坪山、龙华两处工厂。目前公司产品现已涵盖TN型、STN型、TFT型、3D立体显示、OLED显示、平板显示及柔性显示相关光学薄膜等领域。
此外,还有其他公司也布局了偏光片项目。昆山之奇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研发、制造偏光板、光学功能膜、光学补偿膜显示屏材料,总投12000万的偏光片项目将于2020年正式投产。皖维高新已有“500万平米/年聚乙烯醇(PVA)光学薄膜生产线”实现产业化。而为实现产品链配套和共同发展,公司“年产700万平米偏光片项目”已于8月初开工建设。正威国际集团(海安)的“光电显示偏光片产业基地项目”总投资100亿元,分三期建设,一期、二期总投资50亿元,将建设4条TFT-LCD等级偏光片生产线,年产8400万平方米偏光片。锦宏偏光片项目由杭州锦江集团开发,总投资60亿元,所有生产线达产后,DBEF生产线产能1200万平方米,PMMA产能1亿平方米,表面涂覆5000万平方米,1500mm偏光片生产线产能1500万平方米,2500mm偏光片生产线产能4000万平方米。明基材将重心放在加大铝塑膜及医疗产品和解决方案份额上。